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大艺术家 > 535 集体捧场

535 集体捧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你有必要和一只见人就咬的疯狗计较吗?我想,我宝贵的时间还是留给美好的下午茶吧。”

这是今年年初,埃文-贝尔对于“太阳报”捏造他和艾玛-沃特森绯闻时的评价。被称为“疯狗”的“太阳报”,在之后连续几次报道之中,都对埃文-贝尔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从巴黎时装周的“哗众取宠”,到柏林电影节的“无声无息”,再到格莱美颁奖典礼的“无聊俗套”,还有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时的“跳梁小丑”………………“太阳报”以及它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都在相处一切负面词汇对埃文-贝尔进行抹黑。就算是“致命身份”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时,“太阳报”也坚称“这是一次垃圾影片的爆米花式惊喜”。

当“九”首演时,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没有任何疑问地进行大肆打击,认为埃文-贝尔的娱乐生涯就要“覆灭”,他们坚持认为这是埃文-贝尔事业迎来灭顶之灾地开端。就算是“九”的首演取得了成功,周一出版的“太阳报”也坚持认为,周日晚上演出的成功只是“一个意外”。

但是,“九”接着就以让人赞不绝口的口碑开启了全新的征程,甚至让人恍惚间看到了百老汇巅峰时期的盛况。所谓盛况,不仅仅因为上座率,还因为关注度,还有百老汇大道上的热闹。

取代“狮子王”,成为百老汇剧院的首推剧目,埃文-贝尔巨大的头像悬挂在百老汇剧院的门口,成为推广广告。这只是一个开始。连续三十场全场爆满,这是去年“歌剧魅影”也没有能够创造的奇迹。更夸张的是,百老汇大道多年未见的排队场面,又再次出现了。

五月十一日,周一清晨。经过第一周的口碑传播之后“九”的声明正式打了出去。

所以,百老汇剧院门口就出现了三十多人的排队购票场景,大家只是为了购买当天晚上的第一张“九”观影门票。八百张门票很快一售而空,在不到六个小时之内。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天,当百老汇夏季套票已经销售一空时,剧院预留的贵宾vip座位也全部销售完毕,如果想购买预留票,只能买到六月第二周的票了。“九”五月份二十七场——有三场是加场,一共三十场——的八十张预留门票在五月十五日就先不销售一空。

于是从五月十七日起,排队的人越来越早,就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抢到当天的门票。到五月二十三日时,甚至出现了当天晚上十一点就抵达剧院门口驻守,仅仅为购买第二天的一张“九”观赏门票。在五月二十五日时,百老汇出现了久违的百人排队长龙足足有超过两百之数的市民在百老汇剧院门口进行排队希望能够一睹“九”的风采。

“九”,也许它不是百老汇历史上最经典的剧目,“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这些经典可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九”只能算是崛起新秀罢了。但是,“九”却成为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重新拉动百老汇声望的剧目。这个成就,就算是埃文-贝尔之前起家的“猫也没有能够做到。

观众的捧场,不仅是纽约的观众,来自美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客们都纷纷赶到百老汇剧院就为了能够欣赏一次“九”。但是,百老汇不同于电影电影可以二十四小时无限循环播放。可百老汇演员就是那一批,精力有限,一天表演一场,四个小时,就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精力。所以,“九”的门票依旧是一票难求,网络上最高甚至将一张一百二十美元的门票炒到了三千美元,令人咋舌。

媒体的捧场也为“九”增加了不少声势整个五月份,前后有超过五十家媒体对这出剧目进行了报道远远超过了去年“歌剧魅影”重新上演的声势。其中,纽约代表性杂志“纽约客”还制作了一期专题,叫做“融入纽约人血液里的百老汇”,这篇文章内写到,百老汇也成为了纽约客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摆脱了原本高雅、老迈的形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周一到周六版的“太阳报”,还是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他们都无话可说,只能讪讪地说到“出乎意料地成功,媒体炒作功不可没”,似乎还希望将“九”的成功算上自己一份功劳。而“首映”更是鸦雀无声,艾略特-卡特也只能安慰自己,百老汇不是他的作范畴。

“太阳报”和“首映”的哑火,让埃文v贝尔在与媒体的斗争之中,再次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华盛顿邮报”还幸灾乐祸地说“埃文-贝尔用成绩让八卦小报闭嘴!”显然,不少媒体都认为,埃文-贝尔和媒体的抗争也是一大看点:前提是,被埃文-贝尔甩耳光的媒体不要是自己就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